2009-02-12

From Cradle to Cradle 從搖籃到搖籃



這學期新接手的project,一堆新名詞、背景資料急待我去消化
看著投影片出現兩三次的名詞「From Cradle to Cradle」也只是猜想是指講求回收的時代罷了
現在,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!
感謝麗雯提供的資訊,讓我快速瞭解這個概念 :)

「這個世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,但無法滿足每個人的貪婪。」
~~印度聖雄甘地
自從開始真正接觸環保議題以後(即不再認為環保只是回收而已)
我就一直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有所疑問
「一個國家經濟要好,就要刺激消費生產,但是消費生產都是再浪費能源,消耗自然資源。我們為了生活富足,難道一定要耗損自然嗎?」
我瞭解整個經濟體系在考慮成本的時候忽略了環境成本,但是即便考慮了環境成本,生產過程一樣要消耗資源,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錯?
我一直以為是我太不瞭解經濟學(畢竟只有上過一門經濟學^^")
但是看到這篇文章,我才瞭解問題點在哪裡
【從搖籃到搖籃】在國際Nutec大展 聽一曲環保、經濟的二重奏
事實上,「從搖籃到搖籃」這個詞並不是布朗嘉發明的,早在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出版的《成長的極限》一書中就已經提出,書中將之視為「從搖籃到墳墓」的解答。但直到1990年代,才由布朗嘉填上骨肉。

簡單地說,工業社會所製造出來的萬事萬物都是「從搖籃到墳墓」,將從大自然掠奪來的資源製成產品銷售,使用過後成為毫無價值的垃圾送入掩埋場或焚化爐,就算有少數資源被回收再利用,抑或回收後品質大不如前,或是在回收或再製的過程中造成更多污染。


再從另外兩篇文章
【從搖籃到搖籃】好的設計讓人擺脫罪惡感 荷蘭「搖」起來了!(上)
【從搖籃到搖籃】好的設計讓人擺脫罪惡感 荷蘭「搖」起來了!(下)
可以看到荷蘭對C2C的發展不宜餘力
文中有描述到我之前就很佩服的地毯公司戴索(Desso),利用出租地毯並將地毯徹底回收再製成新地毯,幾乎不需要繼續消耗自然界中的原物料。
戴索多年前就開始挑戰供應商,鼓勵他們提供非石油原料的材料,好與原油價格脫鉤。這家營業額達2億歐元的公司,每年生產1200萬平方公尺的地毯,石油價格對獲利影響至深。戴索誓言在2020年成為一家C2C公司,目前他們產品的回收率已達70%。
但材料不會自己在工業循環裡流動。運籌就成了關鍵,戴索製造出來的地毯超過使用年限之後,怎麼回到他們手中?用什麼形式?是整塊磨損的舊地毯還是已經處理過的原料?

要將線性的「從搖籃到墳墓」轉為循環的「從搖籃到搖籃」,廢棄物處理業者就扮演重要角色。把產品還原成材料的第一步是回收,收回工廠後,才能分解淘汰的產品。歐洲第五大、荷比盧第一大的漢斯文科(Van Gansewinkel)以其綿密的車隊擔起物流系統的重要角色。目前漢斯文科已與戴索、Steelcase、等客戶合作開發回收機制,還有其他化學公司、顧問公司、原料供應商加入,形成一種夥伴關係,資訊互享,且不互相競爭。

其實,看著這些令人興奮的消息多少還是有點失落
有種這些突破都必須由生化、科技、材料方面的人才進行研發才能有所突破
自己到底能做什麼呢?
這也是我前年在準備申請學校的疑惑之一
當時坦然接受環保是跨領域的議題而決定放棄申請「環境管理」
沒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我就可以開始接觸到Green Supply Chain的project實在很幸運!
產業屬性不同,應該改變的環節也各有所別。有的產業適合從生物循環切入,有些則應該將產品與材料封閉在工業循環裡。切點不同,起點卻大同小異,就是了解產品的材料與成份。很多企業其實並不完全了解自己所生產的產品,比如地毯公司向供應商買化學纖維,並不知道生產這些纖維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化學藥劑,這些藥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又是什麼,以染料為例,可能某一種染料每平方公尺只用了0.5克,而其中只有5%的成份是地毯不知道的,但這0.5克的5%很可能就是阻礙C2C的致命關鍵。上游廠商常將之視為營業秘密而不願分享,這時就需要提供強烈誘因與施加壓力。
儘管這類的project對於環境改善的突破不如生化科技來的顯著
但是我相信每個環節都是不可少的!
從現在這個project能夠深入瞭解更多也是很令人興奮(雖然消化這些東西也很累人@_@ 資訊爆炸阿~~)
以前都只知道專有名詞的大概意思,現在就要往瞭解各種指標估算的方法以及其優缺點的方向走了!甚至進一步提出以及發展更適當的評估方法(做的到嗎?)

any way
扯遠了
其實對於C2C,我還是不敢抱有太大的期望
雖然說文中的每家公司都聲明改變製程以後的成本一定不會增加
但是我想前提是研發成本並未考慮到產品成本裡
長期來看或許可以break even,但要多久?
因為C2C的引入,或許可以提供公司competitive advantage
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售價會提高?
要如何在維持現有的價錢,卻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品質
才是企業永續生存之道
呼~我想其實這道理那些生意人都很清楚
我只是希望所有參與C2C的公司不是把這個只當作行銷手段
(可以當行銷手段,但絕對不能只是行銷手段)
然後,還有一點納悶的是,研發成功後想必各公司會申請專利
如果真正為環境著想,是不是應該把這項技術擴展到各地各產業呢?
(就像文中提到政府希望提供「智慧材料庫」一樣)
但是這樣不是會使得公司競爭優勢減低嗎?
總之,要如何在獲利以及環保之間達到雙贏,還有很多數學要算呢~

沒有留言:

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